朝闻道

伦敦游记(中)



  • 6月25日 星期一 晴


本周课程内容为交易员实操模拟,均由外部培训机构提供,一半是技术讲解,一半上机操作。这是我做金融市场业务以来首次比较系统地了解到真正的交易员在做什么,明白了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做市商的角色分工,也终于得知,技术分析和市场研报原来真的有人在看。

——上课地点在伦敦大火纪念碑的一侧。1666年9月,因为拥挤民巷中一位面包师的不小心,伦敦城内发生火灾,这场大火迅速蔓延,使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二、13200多栋房屋、87座教堂惨遭焚毁。为纪念这场大火,罗伯特·虎克(就是发明弹簧定律那厮)用了6年的时间在城市中心建立起了这座高61米、共计311级台阶的纪念碑塔。伦敦大火摧毁了包括圣保罗大教堂(后重建)在内的无数建筑艺术珍宝,但它也断绝了当时在伦敦城肆虐的鼠疫,并使人们开始用砖石代替木料、更加合理地重建城市。难怪笛福将这场大火看做英国浴火重生、经济腾飞的标志。

P.S. 6月29日中午,我登上了纪念碑顶端。这是伦敦中心的一个相对的高点,古老街区尽收眼底。

——今晚来到Queen's Theatre,看音乐剧《悲惨世界》。“悲惨世界”四个字分量之重,不需要我在此多费口舌,雨果这部巨作早已成为我心中的无上经典,是她让我对悲剧艺术偏爱有加。既然已看了两部剧,很自然要做一些对比。《悲惨世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在西区文艺圈里与《歌剧魅影》楚汉争霸,不分伯仲,歌舞编排、舞台设计均为顶级。但我的观剧体验非常糟糕。座位在Stall后部,只能看到下半部舞台,而这下半部的舞台也被前座的一位欧洲巨汉遮挡得严严实实!前排的几位熊孩子进进出出,左边哥们的屁股像生了痔疮般不停蠕动,右边哥们一遍遍地看手机差点亮瞎我的狗眼。回到剧中来,白人小女孩珂赛特长大后居然变成了一个黑人妞!我绝对没有歧视的意思,可是这样做是不是有悖原著呢?~其次,在我看来,悲惨世界之所以伟大,只由于她把人物放在时代中是为了让时代烘托人物,突出人性和救赎的主题。然而该剧第一幕内容安排过于紧凑,剧情交代如浮光掠影;第二幕则完全在突出革命的时代意义,这会不会有些本末倒置呢?看完全剧,同行的哥们说他觉得德纳第夫妇的滑稽形象最为亮眼,这其实并不是对这部剧的溢美之词。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我觉得,《悲惨世界》音乐剧辉煌感人,黑人珂赛特的声音极美,令人动容;但整体成就仍难以比肩原著。

——伦敦的街头艺人及街头文化。据说,伦敦的街头艺人是持证上岗的,当局会对他们的资格进行审查、备案和管理。不知是不是出于这个原因,无论是器乐、歌唱、舞蹈、杂耍、绘画还是行为艺术,他们普遍的水准都很高,真正达到了“艺人”水准,比起国内诸多明目张胆的哗众取宠之士,他们只欠机会和包装。众多的街头艺人构成了伦敦的街头文化。人们行色匆匆地穿过地铁站、小巷和广场,偶尔驻足,就会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

 

  • 6月26日 星期二 晴


今日继续模拟交易,晚间与伦敦当地分行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

——下午课程结束后例行步行返回。经过伦敦塔,心血来潮,决定乘一次船。泰晤士河上的轮渡分为两种,一种用作旅游观光,有很大的露天甲板;另一种用作日常通勤,价格较低。我坐上了通勤用的River Bus,体验也相当不错。从伦敦塔桥到金丝雀码头,站在船尾一路欣赏河道两岸美景,水雾轻轻打在脸上;会玩的老外从船舱的bar中买来啤酒开怀畅饮。

——英国式的友好,是一种社会普遍遵循的礼数标准,与后天的职业训练关系不大。通常,他们是礼貌又冷漠的矛盾体,人们行色匆匆却又相互敬重,时刻将sorry/Thanks挂在嘴边,在这里你很难与人们发生口角。但从事服务业的人们热诚又耐心,虽然每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内容,他们貌似也做得十分开心。在国内,我们很少体会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彼此呼应,下班之后身心俱疲,原因是面具带了一天,不得不摘下来歇歇。比起这里的人,我们似乎多了一些不必要的世故。

 

  • 6月27日 星期三 晴


今日继续模拟交易。

——下课后我坐船来到格林威治地区。比起城市中央,这里是一番平和的小镇景象。公园里宽阔的林荫道,人们在此散步骑车;夕阳下人们三五成群坐卧在绵延不绝的草地之中,孩童四下奔跑嬉戏;草地的尽头错落着雅致的民居和古朴的小教堂,一切都在劝诫,让你静下来,慢下来,让你明白凡事都没那么严重和绝对。在这里我跟小松鼠有了亲密的接触!它迟疑地看着我,好像在期待着什么,我怎么忍心辜负这种期待?于是拿出了我仅有的一块的巧克力。它蹦过,抓起来,又窜回去,双手捧食,毛茸茸的尾巴轻轻颤动。食毕,它又探头探脑地凑来了,一直目送我走了好远,可惜巧克力我已经木有了。

——格林威治值得游览的几个去处:首先当然是著名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修建于17世纪,这里奠定了许多天文学、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带来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本初子午线(0°经线)在此穿过。名气相当大,实际规模很小,我因过了开放时间未能入内。格林威治大学皇家海军学院,建筑古朴,有腔有调,与海事博物馆相邻,都位于渡口不远处;格林威治公园,超大的一片绿色草甸,天文台就在公园的小高地上;皇后宫,原为都铎王朝宫殿,伊丽莎白一世便诞生于此,著名的“郁金香楼梯”和“伊丽莎白女王肖像”便在其中,相当有历史渊源的一处宫殿。

——英国人对阳光的态度,与国人完全相反。我们恨不得把全身都遮起来,而他们是恨不得把全身都露出来,晒得全身是斑也毫不在意。英国人不会将自家公寓的阳台做封闭处理,他们看起来更外向,更爱亲近自然。我猜想他们一定很缺阳光的沐浴,据说这几日是伦敦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最高气温也不过26度上下,我们舒服的不行,伦敦人居然表示已经热得无法忍受…真想把他们弄到我大天朝呆上一个夏天让他们好好做人。

——伦敦的网络信号很差,比起国内的网络覆盖差的很远,极度影响游玩体验。一入地铁,信号全无;正常行走在外也时断时续。游玩过程中,对地图和导航的需求极高,关键时刻找不到信号,影响情绪。

 

  • 6月28日 星期四 晴


今日继续模拟交易,晚上小组对研究课题进行了分工讨论。抽空四下走了走。

——皇家交易所位于伦敦市中心位置、英格兰银行旁边,始建于16世纪,它的正面矗立着威灵顿将军的雕像,据说是英国第一座专门的商业建筑。中午皇家交易所正门小广场上十分热闹,人们都在挤坐在台阶上吃外卖…

——伦敦塔桥(TowerBridge)与伦敦桥(London Bridge)是两座不同的桥,歌谣中唱的是后者,而前者才是伦敦最著名的桥,始建于1886年,是泰晤士河在伦敦段共计15座桥中的第一座,被称“伦敦正门”。塔桥位于伦敦塔旁边,不远处停靠着二战名舰贝尔法斯特号。塔桥两块重达1000吨的活动桥面可以抬起,以供巨轮从桥下驶过。塔顶有观景台和玻璃桥,“雾锁塔桥”更是伦敦盛景之一。可是伦敦天气这么好,估计此行是见不到了。

 

  • 6月29日 星期五 晴


为期一周的模拟交易课程于今日结束。两点进步:一是英语听力貌似有所进步,找到点学习的节奏;二是对交易员的工作核心有了一些了解。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A博物馆,这是此行参观的第二家博物馆。阿尔伯特亲王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弟,也是她的夫婿,与女王感情甚笃。V&A是为纪念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而建的,建筑主体体现了宏伟华丽的维多利亚风格;藏品有300多万件,以工艺美术和应用艺术展品为主,在规模上仅次于大英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关注人类文明脉络的主题不同,V&A的展品多体现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精妙绝伦的艺术高度,品类分为家具、油画、雕塑、工艺品和手工制品等。V&A比大英博物馆更鲜活、更精美、更有趣;可惜由于是周五晚间,包括珠宝馆在内的一些精髓场馆因闭馆未能参观。V&A没有中文导览,之前也没做太多功课,留下一些遗憾。

——如何平衡游玩体验与应掌握的信息量?这是很有趣的一个话题。如果不做功课,就会陷入懵逼状态,看着时间从指缝间溜走,慌乱不堪;如果做了太多功课,则难免絮烦,还会影响游玩情绪和新奇感。我的答案是:行前在了解目的地景点的同时,还应了解些文化和风土,这样就会结合个人兴趣明确此行目的;至于太详细的日程规划则是不必,须知变化总比计划快。旅行中坚定目标,不受杂扰,自会有所收获。

 

  • 6月30日 星期六 晴


——今日乘坐Coach来到了牛津大学。想想就很激动,作为学渣,居然有机会造访这座人类的顶尖学府~~~

牛津大学实际上是一座小镇,各个学院错落地分布在小镇各处,没有隔离,小镇即大学。镇中有一条游人如织的购物街(主要是中国人如织#-#),告示着她已经是一个旅游景区。牛津大学没有确切的成立时间,据说在11世纪中期已经开始教授课程,这使她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学之一。牛津给我的最直观的观感是相当古老,街石斑驳,砖墙古旧。据之前来过的学员说,十几年来她没有丝毫变化。恐怕几百年来,她都没有什么的变化了…只有风雨的侵蚀在昭告岁月的流逝。

伴着骄阳,我在城中游走,试着体会在这儿行走过的伟人巨匠们的心境。下午,在一家酒馆歇脚,正好赶上世界杯法国和阿根廷的1/8决赛直播,相当精彩的比赛——这一次,我真切体会到了英国小酒馆的风情和球迷的热情。

——在牛津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泡在自然历史博物馆Pit Rivers博物馆科学史博物馆中。这三家博物馆均隶属于牛津大学,历史悠久;馆舍不大,但馆藏丰富。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有世界上唯一的渡渡鸟标本,在17世纪,这种呆萌不会飞的大鸟因不速之客——人类的造访而灭绝;Pitt Rivers博物馆陈列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展品;科学博物馆主要是近代各类科学仪器的展示。此外还参观了博德利图书馆,在哈利波特的霍格沃兹图书馆中留了影;经过了叹息桥,据说这里常有为考试而发愁的学子们在此长吁短叹;逛了Blackwell书店并买了几本书;伴随着西斜的阳光穿过圣母玛丽大学教堂。傍晚,我告别牛津,重返繁都。

——晚上与本周培训机构的一位中国哥们喝酒聊天。此君年纪不大,少时离乡长居英国,在大摩有多年交易员经验,工作能力很强,待人亲和。除了对他丰富经历的感慨和羡慕外,最大的感触就是应当重拾英语——我必须对曾经的优势善加利用。

 

  • 7月1日 星期日 晴


In the Name of History & Art!背上行囊,行程继续。

——自然历史博物馆。这座维多利亚式的雄伟建筑坐落于V&A博物馆的不远处,展览主题为自然界的一切——包括动物、植物、人类、地质岩石等等。据说这里馆藏7000多万件各类标本,仅昆虫标本就超过2800万件。各种奇怪的动植物激起我的求知欲,让我看得十分过瘾~显然,这里更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可以与恐龙“亲密接触”,一定会觉得即害怕又刺激。

——科学博物馆。主题定位为人类科学发现和成果展览馆,但更多的是对技术进步的展示。从珍妮织布机、瓦特蒸汽机一直到飞机的涡轮、阿波罗号太空舱~伦敦的孩子们很幸运,这些博物馆展品丰富,逻辑清晰,寓教于乐;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阿尔伯特亲王42岁便撒手人寰,维多利亚女王悲痛万分。为纪念亡夫,她将原中央艺术科学大厅更名为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与伦敦帝国学院和皇家音乐学院毗邻,从肯辛顿大街一路走来,学术、艺术、古典、高贵,这几个词很自然地从脑中闪现出来。我来到荣耀的皇家音乐厅,购买了一张下周六的音乐会门票——著名的音乐厅夏季逍遥音节系列音乐会的一场,将由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演奏一系列俄罗斯古典交响曲。第三个愿望也即将达成,我激动地期待着。

——国家肖像馆。参观位于特拉法加广场的国家肖像馆,是一件惬意而美妙的事。伊丽莎白一世、牛顿、歌德、丘吉尔…一张张精美的人物肖像,一段段传奇的生平描述,安静地走走停停。创始人希望她成为“一个由肖像组成的画廊,尽最大努力去纪念那些为英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们”,关注历史而非艺术本身,这让国家肖像馆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和对先贤的敬意。

­——伦敦交响乐团露天音乐会。在伦敦期间居然能有幸听到这样一场音乐会,这种好运居然也能降临在我的头上?!由曾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世界乐坛头把交椅)的西蒙·拉特尔爵士担任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简称LSO,英国首席交响乐团)联袂演出,这种规格此生难见!伦敦人何其幸福,居然能在广场的喷泉中一边泡脚,一边欣赏顶级交响,而我却只能凭借交狗屎运…伦敦,一座令人惊奇的城市,你到底有多少张面孔!

为能够一窥LSO神采,我早早来广场占位置,在阳光下暴晒了90分钟。LSO演奏了老柴的胡桃夹子选段、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选段等,精准划一、潇洒如诗,我第一次觉得斯特拉文斯基这老小子好像也有点门道~不再那么难听了!一入交响门,无悔乐人生,乐哉~足哉~

音乐会中间一个环节,乐团换上许多伦敦音乐学院预科班的少年来担任部分乐手,与西蒙拉特尔和其他音乐家一道,演奏了一首当代青年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我想,如果当年我有这样的机会,人生可能大不一样。这段经历一定会对这些少年产生深远影响——这或许就是伦敦城的伟大之处。

*英国五大交响乐团(按成立顺序):伦敦交响乐团(LSO,1904),BBC交响乐团(BBCSO,1930),伦敦爱乐乐团(LPO,1932),爱乐管弦乐团(PO,1945),皇家爱乐乐团(RPO,1946)。

——文艺青年的孤独之旅。随着必须打卡的景点的逐渐结束,大家开始对伦敦进行深度探索,还有一些开始无聊想家。显然,我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因为同行的伙伴中没有对历史和文艺涉猎过深的。文艺吗?不文也。只是选择了一种自我认同,内心安宁而已。

 

  • 7月2日 星期一 晴


新的一周,新的开始。今日聆听了几位行内外籍人士的讲授。课题展示和最终考核日近,本周需要分出精力回归本源了…

——今日老师提到了此行的目的,应定为在“拓宽视野,探索发现”,I cannot agree more!增长见识,是我永恒的目标,希望不会因年龄增长而改变。在这个目标下,一些小的得失变得无关紧要。

——两周以来我参观了六七个博物馆,主题各异。随着看到的东西的增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清晰——为什么是英国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现代历史的策源者?我认为在各种答案可以归结为重要的一点——原创精神。将科学和技术奉为圭臬的几百年里,英国一直坚持这种精神,从一而终。他们的建筑风格、市政规划、法律准则、行事标准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现在,我们正在迎头赶上,但不得不承认有一些邯郸学步。如果没有英美在前,没有样本可以参照,我们能走得多远呢?当我们终于达到他们的水准之后,是不是还能像他们当初那样,独领风骚数百年呢?

——英国人关心什么?我偶尔看一下电视或从地铁口拿一份当日晚报,希望得到答案。我的发现是——跟我们所关心的没什么不同。世界杯球赛、名人八卦、肥皂剧以及哪里打折。这与他们在Bank Station表现出的精明干练差异很大。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没什么不对,享受小确幸、偶尔凑凑热闹、Keep Online向来是人类特质,跟窝在什么地方关系不大。

­——关于同性恋。伦敦的同性恋众多,地铁上、公园里,商场中,他/她们出双入对,大秀恩爱。易中天曾说过,同性恋是一种文明病,理由是原始人没有同性恋。现在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了。首先,同性恋很可能是根植于基因的,原始人没有同性恋,可能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第二,同性恋不是病,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这已是极为普通和正常的现象了。

 

  • 7月3日 星期二 晴


本日学习和讨论继续。晚上看了英格兰与哥伦比亚的8/1决赛,英格兰先入一球随后在补时阶段失球,最后居然在点球中获胜,这貌似是英格兰在世界杯历史上首次打破点球必败的魔咒!窗外的老外先是狂呼然后合唱,伦敦的夜晚成为了狂欢的海洋,预计将有数百万人狂饮宿醉,相比明早地铁会很好坐~

今日午间,我前往皇家歌剧院购买了明晚在此上演的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门票。最便宜的票价也要97镑,且仅剩一张…买不买?我会为艺术付出多大代价?——当然是买下!然后沐浴斋戒,盛装出席~这可能是我做自己此行所准备的最猛的烈酒了。Why?人生需要体验,不是么?此行的目的为何?愿不愿意为额外的所得付出额外的成本呢?

 

  • 7月4日 星期三 晴转多云


今晚来到皇家歌剧院,欣赏著名歌剧《波希米亚人》

(ACT I)1830年代,法国巴黎拉丁区,圣诞夜。4个波西米亚青年住在一间租来的破旧公寓,饥饿难耐,瑟瑟发抖——他们是诗人鲁道夫(男主角)、画家马尔切洛(男二号)、哲学家柯林和音乐家舒奥纳。好不容易打发走前来收租的房东,大家决定出去找点乐子。鲁道夫走得较晚,遇见了前来借烛火的邻居绣花女咪咪。咪咪年轻貌美但体弱多病,因走得太急,晕倒在鲁道夫怀里。醒来后,鲁道夫碰到她冰凉的双手,顿生怜爱,唱出了“你那双冰冷的小手”,咪咪唱“人们都叫我咪咪”回应,这两首均为歌剧史上著名的咏叹调。两人互生爱慕,坠入爱河。携手走到屋外。(ACT II)圣诞夜的大街上热闹非凡,在摩姆斯咖啡馆里,鲁道夫向众人介绍了咪咪。这时,甜蜜气氛被马尔切洛的旧情人穆塞塔(女二号)的突然到来而打破,她是一位美丽而野性的吉普赛女郎,一首舞曲“漫步在街上”再次将画家征服,二人重归于好。(ACT III)深冬时节,漫天雪飘,鲁道夫对咪咪愈发冷淡,他怀疑她不忠,对她的结核病也十分苦恼,想与她分手。咪咪得知后非常心痛,来与诗人话别。两人都很痛苦,依依作别。这与一旁打情骂俏、分分合合的马尔切洛与穆塞塔形成鲜明对比。(ACT IV)春天到了,鲁道夫却等来了不幸的消息——咪咪病重,她想来见情人最后一面,却被穆塞塔发现晕倒在屋外,鲁道夫赶忙将咪咪抱入屋中。然而咪咪已经奄奄一息,诗人与她依偎在一起,回忆着初见时的情景。在鲁道夫怀中,咪咪咽了最后一口气,诗人紧紧抱着她冰冷的身体,失声痛哭。

波希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关于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我在歌剧《卡门》的赏析中已有描述。他们居无定所、崇尚自由、游走于社会和礼法的边缘,到底是道德沦丧还是浪漫开放,直至现在仍无定论。《波希米亚人》是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可列入世界十大歌剧之列。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亨利·穆戈描写吉普赛人的短篇小说集,普契尼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原创。在创作该歌剧时,他的密友、同样是歌剧音乐家的莱翁卡瓦洛也在创作同名作品,即便如此,普契尼仍执意要创作本剧。公演后,虽然莱翁卡瓦洛的作品好评更多,但公众显然更偏爱普契尼的版本,一百余年来长演不断,而莱翁卡瓦洛的《波西米亚人》却很快被人遗忘。为此,普契尼失去了友谊,却获得了金钱与地位。

据说,普契尼之所以能对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描述得如此生动,是因为他当时事业尚未起步,对浪迹天涯和食不果腹感同身受。《波西米亚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吉普赛式的浪漫故事,给故事一个悲剧式的结局,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把目光放在生活上极普通甚至卑微的群体之上,歌颂了爱情、理想、青春和激情。《波希米亚人》的音乐和咏叹调写的十分成功,旋律优美,感人肺腑,它将普契尼带入了歌剧创作大师的荣耀殿堂。听完全剧,我的直观感受是美声艺术确实是人类艺术的精髓,音乐旋律与剧情发展完美合一,不会令人感到丝毫的突兀和不适,令人很快进入一种迷幻的境界。但剧情总体并无太多的冲突和亮点,故事很小,缺乏张力,难怪有批评家说普契尼的歌剧有些“小家子气”,用音乐营造极致的氛围,但故事性却多少有些“其实难副”。事后回味,我感觉这种评价略显刻薄。既然是歌剧,我们就应当更多地将目光放在音乐和吟咏上来,我想这也是普契尼歌剧被大众接受、成为经典的原因。现在想想,音乐剧也同样,我先前不厌其烦地评价剧情,多少有些吹毛求疵、舍本逐末,把心态放在好好听歌上来不好么~嗯嗯,我的艺术修养一定进步了:D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摩欧洲顶级水平的歌剧,一份难忘的经历,滋味隽永,值得回味。当我草草地吃了一份汉堡王、穿着休闲鞋背着书包兴冲冲进入歌剧院大门时候,大厅里打着蝴蝶结、穿着晚礼服、手拿高脚杯谈笑风生的绅士淑女们让我瞬间傻眼。好在他们都进了Royal Circle,而我座位附近的观众穿着还算随意,让我逐渐缓了过来。皇家歌剧院的奢华让我大开眼界,这里古典气质浓郁,格调高雅,没有音乐剧剧院的局促感;特别是进入装潢华美的歌剧大厅之后,多达五层的观剧台、空旷巨大的内部空间里没有一根柱子,在任何角度都可以完美地看到舞台的全部,设计的巧妙也让我赞叹不已。


评论
热度(1)

© 朝闻道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