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

伦敦游记(上)

感谢BOC“交易员黄浦计划”的优良传统、绵延二十余载的赴外交流制度以及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协助,让我有幸成为本年度二十名赴英国伦敦参加培训的境内人员之一。为了这次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游学,我做了一些准备。增长见识、提高素质、争取人脉当然是主要目的;但在种种围绕业务培训而展开的“主线任务”外,我还为自己设定了一条“副线任务”——西方文化采撷。我将用心体会英伦风土,打卡伦敦周边名胜,研究不列颠历史和人文,参观博物馆观看各类演出,阅读书籍征引资料…尽可能多地利用起这次不可多得的机会的点滴空间。

这篇游记主要是关于这条副线任务的。

 

  • 6月14日 星期四 大连-北京 多云


这个季节,大连可能是国内气候最好的城市之一了,最大的特点是凉爽。虽入初夏,大连的温度仍在15-22℃之间,没有太阳的时候甚至有些阴冷。我装点行囊,作别家人,踏上前往帝都的旅程——赴伦敦的客机将于17日下午在北京起飞。

临行前的最后一刻,我无比纠结地卸下了一本大部头的书——《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我原是想带去作为品鉴大英博物馆的“佐物”的,然而它超过2kg的重量将为我的行程带来负担并挤占我回程时的购物空间,无奈之下忍痛割舍。

 

  • 6月15日 星期五 北京 晴


北京晴热,但总体还可忍受。本日按计划与同行学员见面并进行了集训,其他时间自行支配。我从酒店出发,经过中南海外高高的宫墙、沿西长安街步行2.5公里到达天安门,信步闲逛,边走边瞎想,中间还差点被滚滚人潮挤进了故宫。观瞻了广场上的巍峨建筑,我打道回府,今日事毕。

此次赴英,我随行带了几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著)、《英国简史》、《凯尔特人传说》。不知是否有暇翻阅。

 

  • 6月16日 星期六 北京 多云


本日任务——参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

对故宫的上一次造访已是十多年前。故宫博物院可谓我国历史文化博物馆之翘楚,馆藏丰富,体大精深;特别是看了央视文博系列节目《国家宝藏》以后,对紫禁宫藏宝更是无限神往。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馆藏文化挖掘和推广方面成绩卓著,商业化也恰到好处,已成为各地博物馆效法的典范。甫一踏入,一股历史凝重感就伴夹杂着明清两朝的起伏兴衰扑面而来。但较昨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浩瀚游客大军也着实让我身不由己,一直被夹在中间如行尸走肉,体验可谓难以尽兴。总之,故宫首先展示给游客的是皇家院落的恢弘大气,封建统治等级森严和权力集中在一砖一瓦中体现出来;然后才是分布在各个宫殿中的馆藏展览,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很难发现其中精妙并与之产生共鸣。

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更厉害了。国博原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现为一座综合性展览馆,位置上与人民大会堂东西呼应;内部宏伟壮阔,建筑艺术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典雅而庄重。其对中华历史之展示集各地之大成,在这里,我找到了很多在教科书、国宝档案、纪录片中看到过的文物真身,如此多的“国之重器”毕现一处,这本身就是对观展者最大的福利。此外,国博还有诸多展厅,展出共和国成就、当代艺术、主题艺术和临时性特展,无不令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也真切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

两个顶级博物馆走马观花地逛了下来,8小时片刻未停,步数已达30000,回房间放水沐浴,骨软筋酥四体通泰,难得地舒服解乏。两个博物馆是博大的、厚重的,第一次来就是凑个热闹;第二次来方能有意识地关注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的细节;带着兴致和问题回去探求、深化,然后第三第四次再来,每次都有进益,每次都有印证、发现和惊喜。然而故宫博物院是不能这样做的,因为她要60元门票;国博今后倒是可以厚着脸皮地经常造访。

 

  • 6月17日 星期日 北京-伦敦 多云


今日启程飞赴伦敦。飞机全程10个小时,除了飞机上冷气开得让人发抖外一路无话。难以入睡,正好静心读书,《人类群星闪耀时》一口气读了大半。当地时间下午6点抵达伦敦,填单入关,车行开往公寓,一切安置妥当已经晚上10点,天边居然依然泛白!神奇的高纬度城市~总之——漫长的一天,自断奶以来,第一次在一天中吃了五顿饭…

 

  • 6月18日 星期一 伦敦 晴


今日首日上课。课程节奏基本被总行帮所把控,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都让人佩服,我差距很大。对我而言,课业压力不小,希望接下来能一切顺利。

——伦敦日间温差较大,即将盛夏,清晨依然阴冷。今日晴朗,天蓝云高,空气甚好。听说这种天气在伦敦比较少见,阴雨随时回来,又随时会走;希望日后行程不会让阴雨浇了兴致。

——今日下课较早,参观了圣保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据说是英国第一大教堂,世界五大教堂之一,始建于7世纪初,此后多次被毁、重建,目前整体构架于17世纪末期完成。圣保罗大教堂整体为巴洛克风格,内外装饰皆令人叹为观止,其精美程度很难用言语表达,宗教对于西方人至高无上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参观时正值教堂弥撒,管风琴与唱诗班交织出神圣的乐音漂浮在大教堂的回廊和石柱之间,雕花窗格中透入隐隐阳光,灰尘如精灵般舞蹈于其中。

——伦敦的道路风格与国内城市非常不同,即使在市中心也狭窄多岔,对司机师傅技术要求很高。市内堵车严重,这两日行里安排的大巴车都来迟了,让我不禁对英国人守时的传言心生疑窦。此外,英国人的生存状及态生活习惯与国人差别极大,但我尚未发现难以融合的地方。具体差别在随后的观察中慢慢道来。

 

  • 6月19日 星期二 多云转晴


每周二、周四培训中心安排晚课,可供支配的时间很少。随着课程推进,无助感越发强烈…曾经令我自傲的英语功底在实践中被践踏粉碎,听力、阅读、表达、交流,各方面都有差距,生活上或许尚可应付,用于学习则完全不够。听不懂,阅读也吃力,索性就神游了~

——今日首次尝试步行回公寓。其间经过伦敦塔做了停留,正常步行应可控制在1小时左右。步行路段部分沿泰晤士河河岸,风景优美。步行是最简单的融入方式,今后争取每日在两地间步行一次。

——伦敦塔位于泰晤士河边,于11世纪由征服者威廉始建,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天文台、避难所等,特别作为关押上层囚犯的囚牢和处决所;其最后一次作为监狱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史上,伦敦塔还曾作为多位君王的宫殿,至16世纪的詹姆士一世为止。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真正的古堡。伦敦塔在外观上看规模不大,但已是足够震撼。他真实地耸矗在我眼前,满足了我对城堡的一切幻想,与历史剧、奇幻大片、游戏中的堡垒形象相吻合。1000年风雨过去,伦敦塔轻诉着他经历的过往,语调平缓,处变不惊。美丽的公主,风流的骑士,垂死的犯人,可怖的狮子,在这里来了又去,谁都没有成为他最终的主人。

——一路走走停停,体会着伦敦的呼吸和脉动。经过银行站、金融镇、直到泰晤士河边的金丝雀码头,可历数的风景很多,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独特的英伦风情在细节中流露。街道很多修整过的痕迹;但英国人执拗地保留最原始的形貌,然后将这种年代感融入建筑、生活、处事的各方各面。

——英国绅士名不虚传,大长腿,高鼻梁,西服革履,金发美髯!贝克汉姆或许是绅士形象的代表,但绝不是万里挑一的精英;这种形象在Bank Station随处可见,他们穿着合体的西服穿梭其中,虽行色匆匆,却总是彬彬有礼。

——英国人从不在红灯时横穿马路?谎言~与国内一样,没车就走,哪里需要管信号灯的颜色?但在无灯的路口,车会无条件礼让行人,这一点跟国内不同。

——西方人的审美真是不敢苟同!他们心仪的妹子是巨RU+粗壮的大腿+豪迈大胆,这个结论经过多次的观察和归纳,并最终从公寓电视中的一档限时ADULT节目中得以印证。我看得性味索然。

 

  • 6月20日 星期三 小雨转多云


今日培训中心安排的课程均为中文讲授,十分贴心。对一个课题的解析印象深刻:为什么直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撼动伦敦作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三个原因:历史渊源、人才因素以及金钱的聚集效应。除此之外,今日的学习只是再次证明,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无论多么重要,我都很难做到精力集中,与用何种语言无关;我开始为最后的考核隐隐担忧~

——下课后与两位学员同行,路线-特拉法加广场-白金汉宫-海德公园。最后在海德公园门外的麦当劳解决了晚餐。

——特拉法加广场。来到特拉法加广场时,阳光奋力地穿过阴霾,照射在矗立的纳尔逊纪念碑上,纪念碑顶端的铜像好像得到了生命,正受主召唤,广场也随之壮阔非凡。特拉法加位于伦敦西区中心,原为纪念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而建(1805年,英国海军与法国拿破仑领导的海军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决战,英国取得关键性胜利)。国家美术馆、国家肖像馆、重要市政建筑环绕广场而建,周围剧院林立。现在,特拉法加广场是街头艺人、艺术家和年轻人狂欢的主场。

——白金汉宫。18世纪初由白金汉公爵修建的镇厅建筑,后由英国王室所得并进行扩建,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将其作为正式的王室寝宫并一直沿用至今。白金汉宫占地17万平米,庄重雅致,前面矗立着维多利亚女王和胜利女神的雕像。见过了故宫的壮阔,英国皇宫看起来给人的感觉不过是大一点的市政厅;然而在英国,有年代、有典故、保存完好且规模宏大的宫殿所在多是,而中国的年代久远的帝宫却几乎全部已经消逝在历史尘埃之中了。

——海德公园。英国皇家公园,原为英王室的猎鹿场。后对公众开放,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此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海德公园面积相当大,典型的英伦田园风格,绿树环绕,草坪起伏绵亘,行人随便坐卧,鸽子喜鹊点缀其间,不怕人的松鼠蹦蹦跳跳。如此规模的美地竟然出现在在城市繁华地段,可见英帝已脱离了老牌资本主义的铜臭趣味。我慕“演讲者之角”(自19世纪起便为大英言论自由的象征)之名前来观瞻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未能如愿。

——唐宁街10,英国首相官邸,与美帝的白宫作用类似,但住所的成分要大于理政。毗邻白金汉宫,想必是为了方便受王室召见。在威斯敏斯特地区多如牛毛的古建筑中,唐宁街10号并不突出,但它却见证了近代诸多的历史大事,甚至一度决定历史的进程。

——伦敦是人类的大杂烩。这里住着800万人,说着200多种不同的语言,复杂程度远超之前的想象,不同的人群相安无事,令人啧啧称其,感慨城市的包容和时代的进步。走在街头,英国本地人、熟悉的东方面孔、全身只露出眼睛的中东妇女、成帮成伙的黑人、闪着狡黠目光的南亚人穿梭其中,他们如此的不同,却又和这个城市保持着一致的步调,和谐地随着她的脉动而起伏。

 

  • 6月21日 星期四 多云转晴


今日的授课老师居然是个俄罗斯女人!很有味道,肤白人美,想必年轻时极迷人。可是口音太重,语速很快,根本不照顾听众感受……晚饭后,培训中心组织外派员工与学员进行了座谈,了解中国人在伦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我震撼于你的巍峨肃穆,见到你的第一眼,我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这是怎样的一幢杰作!人类技艺的结晶!神性的铁证!!!在你的凝视下,异教徒也要在震慑下俯首,为你和你所代表的荣光顶礼膜拜。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给我带来此行迄今为止为大的震撼,典型的哥特风格让她严肃又神秘。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称西敏寺,始建于第10个世纪,最初是一座天主教隐修院。1066年,英国历史的缔造者-来自法兰西的诺曼公爵“征服者”威廉一世(他经过黑斯廷斯战役击败了英王哈罗德二世)成为首位在西敏寺加冕的国王。自此,西敏寺成为英国皇室的专属教堂,他们在西敏寺加冕、成婚,百年后长眠于此,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这一点从未改变。西敏寺是英国荣耀的尖塔,死后能埋葬于此,是至高无上的光荣。牛顿、达尔文、弥尔顿、丘吉尔,众多对英吉利民族、对世界进步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长眠于此。据说,“护国公”克伦威尔死后,其头颅曾在西敏寺大教堂塔尖悬挂了61年之久——风干的骷髅?

我满怀热忱,来到西敏寺朝拜牛顿墓,却因闭馆未能如愿。这是此行目的之一,必须达成。

——这几日见到了很多的摩托车飞车党。他们不分昼夜疾驰在公路,马达轰鸣,令人心惊胆寒。

——许多伦敦人身材极好,这或许源于他们的健身意识。跑步与骑行十分常见,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天气和时段,总能在各个路段看到这两种运动者。与国内不同,英国人自行车骑的很猛,经常站起来狂蹬……

——今日我购买了音乐剧《歌剧魅影》门票,明晚将进行此次大英之行的第一次艺术朝圣之旅。购票途中一路上走走停停,与同伴聊聊历史,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回程时远远望见伦敦眼,以及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大本钟。据说,因兴建Jubilee地铁线使大本钟发生倾斜,维修将持续到2021年,此行将悭缘其面,难闻其声。

 

  • 6月22日 星期五 晴


今日的课程由两位英国的老先生讲授。上午是一些基础的宏观知识,下午的课题是人民币国际化。没想到老外把中国金融市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如此透彻,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今日的课程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进行!这次英国培训交流之旅的逼格至此开始体现。

——关于Tea Time,英国人是十分看重的,特别是下午茶时间对传统的英国佬来说不可或缺。最早的下午茶是皇室和贵族用来应付午餐和晚餐之间的饥饿感的,那时候,午餐比较简单,晚餐经常意味着宴会,要入夜后才开始。课程中,上、下午均有一次Tea Break,无论在哪里上课都会有咖啡茶水和点心供应。毫无疑问,这是我参加过的所有培训中规格最高的一次。

——英国人注重茶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所谓的正餐粗糙而单一。基本上就是炸鱼薯条外加蔬菜沙拉再来一杯冷饮,贵得坑爹,却味同嚼蜡;进食地点也毫不讲究,随处一站或席地而坐均可,绅士的仪式感的都到哪里去了?令人费解。这或许与他们注重饮食健康有关,但更关键的是他们对食物毫无想象力,对令人欲仙欲死的中国菜也了解有限。总之,在饮食层面,我对英国佬抱以深深同情。

——英国人的工作态度体现为:严谨、守时、责权分明。比如说,是他们从不会无偿加班。这一点的影响是深广的,它使人们自律,注重生活品质,也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

——歌剧魅影朝圣之旅。《歌剧魅影》是我心目音乐剧的代名词,处于不可取代的位置。虽是音乐剧,她的艺术形式和唱腔运用却十分接近于歌剧,这使她脱离了尘世烟火气息,变得更加纯粹。我虽不曾看过原剧,但熟知剧情,86年初版的音轨已听过多遍,哥特式的艺术风格和悲剧式的故事构架让我神往,痴迷Sarah Brightman和Michael Crawford(首代魅影)惊世骇俗的唱腔和对气氛细节巅到毫厘的把控,每次听来,心旌摇摆,情难自己。

很荣幸能来到世界两大音乐剧之都之一的伦敦西区,让我亲临《歌剧魅影》的现场,感受这部与我同龄的音乐剧神作。开场诡谲肃穆的管风琴琴音一奏响,我就从头颤到了脚。随着剧情的推进,Think Of Me~ Angel Of Music~ The Music Of the Night 等熟悉的旋律顺次响起,眼泪很快无意识地滑落脸颊,整场表演动心荡魄,掌声经久不息。剧毕,我躁动地在西区灯红酒绿的街区四处游荡,不知身处何处,也不知要去往何处。我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歌剧魅影借鉴了古典和歌剧的成分,融合了成熟的舞台艺术和光影效果,故事相当有张力,音乐已超越流行进入经典行列,32年长演不断自有其道理。”——仅彰显文艺气质,深藏2B本质。

Christine对魅影的感情复杂,有感激,有敬重,有对其行经的憎恶和不齿,还有对他艺术天分的崇拜和迷恋。遇到魅影的Christine是幸运的,魅影表面上令人惧怕,思维缜密又工于机关,但骨子里是个单纯的艺术家,他将Christine奉为至宝,只求她耀眼夺目;这从他首次将她掳到地下王国哄她入睡,自己又去埋头创作一幕即可看出。但魅影对Christine的爱情却是汹涌澎湃呼之欲出的,这种爱面临价值观的考验。to be or not to be?最终,大爱战胜占有欲,魅影黯然离去,空留面具在座。摘下面具的魅影,会不会重新认识自己,又将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呢?我们不得而知。Christine不爱魅影。但在摘下魅影面具之前,她与魅影的配合无间天人合一,这种默契源于何处,难道不是爱情吗?我们也不得而知。

韦伯后来为《歌剧魅影》制作了续集,名为《真爱不死》。故事设定在原作十年后,当红歌伶Christine已与Raoul结为夫妇并育有一子。一日,她受邀赴纽约表演,然而她并不知道,发出这次邀请的实际上就是消失多年的魅影,一场掩埋多年的旧事被重新揭开…据说续集首演的反响不错,但却一直名声不大。在歌剧魅影的“阴影”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难免狗尾续貂。在我看来,《歌剧魅影》的问题,在于其音乐过于经典,且都在第一幕全部呈现。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歌剧神作《卡门》,看来音乐过于经典也不能带来完美,因为大师的灵感也是有限度的……

不知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让我战栗的艺术刺激还能感受几次。

——看剧前陪同几位学员同伴去购票,再次证明我在旅途中不需要陪伴。旅伴对我而言唯一的作用就是分享与交流,相较于按自己的节奏安静地体会和思考,这两点可有可无。多人同行会极大地降低效率,影响旅行的体验和收获。聒噪的男男女女总是带来太多不一致的意见,原本清晰的目标在吵闹中逐渐模糊。推而广之,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世界才精彩;凡事不需要看太多别人的脸色,慎独一些没什么不好。

——伦敦的夜!!!对于没有夜生活的中国东北人来说,伦敦的夜晚让我 感到新奇而惊讶!从特拉法加返回时已是夜里11点多,但伦敦的广场上仍然人山人海!街头艺人在表演着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杂耍;酒吧餐馆里里外外人们挤在一起丝毫不以为忤还其乐融融;街角Corner中的男男女女们耳鬓厮磨不知在做着些什么;一群毛子大声歌唱来庆祝世界杯小组提前出线;地铁站门口的流浪汉和他的狗目光呆滞地看着这一切。这个大拼盘百味杂陈,充分品尝还需功力。

 

  • 6月23日 星期六 晴


这个季节的伦敦,天气不要太好。之前的担心完全多余,舒适程度满分。今日培训中心组织学员到比斯特购物。比斯特是位于牛津附近的一个小镇,距离伦敦约2小时车程,近200家国际及英国本土衣装服饰名店在此云集,很多号称从不打折的奢侈品品牌在此都有折扣,使它成为英国人气极旺的购物村。

可惜我对购物毫无兴趣,但考虑到此行不能毫无收获,因此跟着队伍辗转来此。逛了一圈后,逐渐找到节奏,买了几件衣物,也算是回去后有所交代了。

 

  • 6月24日 星期日 晴


今日我参观了大英博物馆。此次旅行我有三个心愿:参观大英博物馆、现场观看音乐剧《歌剧魅影》,听一场欧洲顶级的交响音乐会。其中,参观大英博物馆是行前规划的最重要的事项。因为,对历史和的兴趣是我的兴趣之本,这种兴趣衍生了我现在所执着和热衷的一切。她带来了一切,也解释了一切, 所以,我必须听从召唤,去追本溯源,而这个本源一定是也只能是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初建于1753年,是在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捐献给国家的七万多件个人藏品的基础上建立的。自建立以来,大英博物馆便一直遵循着面向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的准则。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位于四大博物馆之首的大英博物馆,她现有藏品800多万件,展厅超过70个,即便如此,由于体量宏大,可供展出的文物仅为藏品总量的1%。

我租了一台中文的Audio Guide,开始了对展品的探索。大英博物馆所注重的,不是藏品的经济价值,因为这些藏品已超越金钱所能衡量的范围;也不是其艺术价值,因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她的立馆之本,我称之为是“人类性”,即专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一部《日不落帝国的掠夺史》,或许荣耀,或许无耻,其结果就是让今天的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座令人惊奇的博物馆,听她完整地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承转合。

参观只是个开始,此行日程紧密,实际证明也没有余力再去读书。回国后,秉承这次参观所带来的兴趣,计划搞一个研究课题,或许可称之为《大英博物馆生存指南》~

——牛津街。从一早9点出门,我已在大英博物馆里泡了8个小时,仍然难以尽兴,但博物馆要打烊,只能被赶了出来。步行10分钟就来了牛津街,这里是伦敦市区内的购物中心,道路两边商场林立。商场和专卖店我一家也没进去,一是没兴趣,二是周日大多店铺已早早关门。我从几家礼品店里买了些纪小玩意留作纪念。

评论
热度(1)

© 朝闻道 | Powered by LOFTER